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如何向“新”求变?

作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年03月13日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全国两会的一大热词。站在新起点,相关行业应从哪些方面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基础良好,“含绿量”足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优化产业结构,厚植发展土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绿色基础。

企业创新动力不断迸发。广东省实现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天津市绿色创新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投运全国首个政企合作电力双碳中心,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千家。

新能源打造新优势。福建省启用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绿色物流专线,“电动福建”驶入快车道,绿色交通走进千万家。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省运城市庄上村,荒废窑洞变成了光伏庭院,荒坡荒地改造成了光伏廊道,村民生产生活全部电气化,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

智能技术彰显巨大潜力。浙江省嘉兴市正式建成启用全国首个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乌镇大气监测超级站,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大气环境多源融合分析技术模型,开发生态环境部智慧监测试点大气精准监测分析应用,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削峰降频”提供科学决策支撑。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如今,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不断积聚,这些都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

相关行业如何向“新”求变?

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带来《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钟铮建议,加快研发和形成行业大规模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建设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工厂,探索未来智能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

围绕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钢铁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钢铁产品发展重心亟须向提高质量和效益倾斜。

他建议,以科技创新驱动钢铁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战略性关键材料,以钢铁产品驱动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撑未来产业高端材料需求;鼓励深度开展国际交流,引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钢铁行业区域创新中心,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团队。持续鼓励支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高端、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关于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带来了《关于加速优势基础产业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建议发布基础领域优势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指导目录。深化对外合作的国别指引,依托基础优势,构建我国拥有生态主导力的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培育外向型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