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引领,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生态根基。
一、建设生态之美的意义
从民生福祉和公众获得感的角度来看,美丽中国建设中公众获得感最为显著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展现的景观之美。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发现了自然风景的美。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识分子以比德说建立起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国美术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和松竹花鸟画。在古代诗词中,也有无数赞颂山水之美的传世佳作。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将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展现了山水的声色之美。在国际上,欣赏自然生态之美已成为各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尤其在西方,“荒野审美”广泛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并重新评估自然的审美价值,赞美自然风景,荒野逐渐被视为具有内在固有价值、值得观赏和保护的景观。《意见》在全地域建设要求中,详细阐释了西部的壮美风貌、东北的辽阔风光、中部的锦绣山河以及东部的秀美风韵,凸显了自然生态之美的重要意义。“生态之美”是衡量美丽中国的最重要标尺之一。美丽中国的突出表现首先应是持续健康、人地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所呈现出的山川湖泽秀丽奇峻之美,以及草原荒漠辽阔壮丽之美。
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自然生态保护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稳定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牢固、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系统质量稳定,这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生态之美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因此,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消除威胁因素,补齐能力短板,统筹部署,严格空间管控,强化保护修复,提升治理能力。《意见》明确以下重点任务,以实现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目标。
空间上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加强面状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线性的重要生态廊道建设,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构建点面结合的严格生态保护空间。
工程上实施系统保护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聚焦影响北京等重点地区的沙源地及传输路径,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战略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昆蒙框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健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深入推进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建设现代海洋牧场。
制度上强化生态统一监管。推进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生态破坏事件。
三、推进生态之美建设
一是以生态之美激发推动生态保护。通过生态美学教育和生态旅游培育,增强民众的生态审美意识,激发对荒野等生态之美的热爱,进而转化为持续的保护行动,保护其间的生态系统和栖息于荒野的物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协调绿化、美化、彩化,建设美丽山川。加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保护好荒野生态之美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是以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水体环境容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水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植被净化功能,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利用生态系统绿色植物及其共生微生物的作用,修复重金属污染地块的土壤。
三是以生态保护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两者的协同应对。积极实施相关规划、战略和计划,推进大规模重点生态工程,稳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四是以生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环境质量较好、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区支持生态种养产业,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发展生态养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的地区,加强吃、住、行、游、购、乐、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产业,依托山水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全生态产业发展支持机制,推行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物流设施,使生态农产品能运得出;支持生态电商发展,让生态农产品销得动;支持生态旅游评估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度。
五是以美丽生态推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人类正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迫切希望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将积极推动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共推全球“3030”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